上海黄金地段小马路,打工人的碳水天堂
从淮海中路到南昌路,这段思南路165米。
站在淮海路思南路口,可以看见光明村大酒店的门市。上海的阿姨爷叔对这里的熟食有一种执念,青团上市、月饼上市、采买年货,光明村没有不排队的时候,最近排队的主题是刀鱼馄饨。
站在南昌路、思南路口,上海初春冷冽的风中,阳光映射下的行道树枯枝为低矮的红墙洋房敷上一层深重的阴影,即使街面上的车辆川流不息,整片街区依然显得悠闲安静。
165米只能算一个中型“block”。从淮海路走到南昌路,就像穿过一片渐变的滤镜:格局,声量,都是从大到小;形成一个从五光十色的商业街区,到呢喃细语的生活场域丝滑过渡。
最近,许多人发现,这段路变得“很好吃”。
从靠近淮海路的那一端算起,由上海本帮小吃盛兴汤圆打头阵。店招看起来半新不旧,平平无奇,这个品牌其实拥有99年的历史。两年前,盛兴结束了在顺昌路的经营,落户到思南路8号,与另一家老字号沧浪亭“组团出道”。
1925年,湖北人曹茂钧在顺昌路自家三十多平方米的客堂间里,支起了三张八仙桌,做起馄饨汤圆的生意,这就是盛兴点心店。店内汤圆只卖两种口味:芝麻汤圆和鲜肉汤圆,汤圆皮子软糯却不粘牙,馅料满口浓香,因为价廉物美,名气越来越响。
1950年,苏州人王寿平在重庆南路上开了一家苏式面馆,以姑苏名园“沧浪亭”为店名。沧浪亭以经营面点、糕团而闻名,尤其是开洋葱油拌面,是许多上海老食客记忆中的美好滋味。
两家老字号同属于上海新亚富丽华餐饮公司,刚好都面临搬迁,公司匀出思南路、淮海路的这爿敞亮大开间沿街店面,期待自家的两块金字招牌可以强强联手,续写新篇。
现在的店长于姐精明强干。两年前,作为沧浪亭的老员工,她被调到盛兴来当班,在一线担当“资产重组”的大任,也见证了老店关门的最后一天。“闭店那天,有老客人来怀旧,跟孙子说‘这里是我带你爸爸小时候来吃的地方’,听了眼泪水也要落下来了。”
如今路过思南路,可以看到盛兴和沧浪亭各有一块招牌亮明正身,两个品牌、两支团队、两条产品线已经完成了“深度融合”“高度自洽”。
中午时分,用餐高峰,食客中有不少附近的上班族。沧浪亭的葱油肉丝拌面和葱油开洋拌面25元一碗,依旧是人气单品。懂经的老客人会选择同等价位的葱油拌面加血汤,吃得乐惠。
如果能凑满三五个人聚餐,就能再点几只小炒:蚝油牛肉、清炒虾仁、酱爆腰花、蟹粉烩蹄筋,都是经典本帮菜色。同在一个柜台点餐,吃馄饨的食客则由盛兴的师傅来照应:荠菜鲜肉大馄饨、鲜肉小馄饨是招牌,麻酱大馄饨、黄鱼馄饨是新品,还有当令的刀鱼馄饨,选择多样,都是现包现煮。
于姐说,搬来以后,生意一直不错。除了堂吃,还有三黄鸡、酱鸭、本帮烤麸等熟食外卖。少则十几元,多则上百元的客单价,最高的时候一天做出8万元的营业额。
“今年元宵节,一天最多的时候包了1万多只汤圆,师傅做到手抽筋,前面门市还是不够卖。”
两家店关了又开,维持住了原有的风味,原班人马的坚守是很重要的。于姐说,自己快退休了,还有好几个大师傅也到了退休年纪,还是不放心离开,想把手艺传给年轻的徒弟。“下面条,煮汤圆,看起来简简单单,老师傅都是有功底的。面条要煮得有嚼劲,汤圆先后下锅,一眼就能分出生熟。”
在盛兴和沧浪亭的师傅们口中,他们做的是粗活、累活,算是有点技术,但也远谈不上是什么独得之秘。年轻人不爱做,不是学不会,只因为吃不起这个苦。
“年轻一代的想法我们真的摸不透,他们今天来学,很多是因为兴趣、喜欢,和我们以前单纯谋求一个差事的概念两样了。不过能够留下来的年轻人,也是老师傅看中觉得有灵气的。”于姐笑着说。
思南路上如果只有本帮风味,肯定不会那么有趣。
“一碗入魂”的成都脑花面洪锦记、以牛油火锅土豆泥拌粉为卖点的池嬢拌粉,和老板来自乐山但至今未到过上海的冯三孃跷脚牛肉,毗邻而立,面对而开,形成了川渝风味的铁三角。
曾经一间名为郝婆婆的苍蝇小馆在成都名气颇为响亮,店里卖各种川卤,鲜香甜辣,深受周围居民喜爱。几年前,郝婆婆到了退隐江湖的年纪,她的孙辈小崔小陈兄妹俩一合计,索性放下手中的工作,试着把外婆的手艺传承下去。
小陈学会了外婆制卤的手艺,成为非遗传承人,小崔拿出上班期间学到的品牌运营技巧,兄妹俩和一帮朋友以“考察”为名,漫游中国大半圈儿后,各自拿出几万块钱,再凑了些钱,合伙开了成都的第一家店。
“装修都是自己搞的,其实就没什么装修,继承了外婆苍蝇小馆的状态,没想到很快就火了,有一条拍我们店的短视频,在互联网上有了50万个赞。”小崔兴奋地说。
2023年,在成都站稳脚跟后,小崔和妹妹准备把生意的触角伸向外地。考察了几个中国的一线城市后,最后决定落脚上海,他们用妹妹的名字起了店名“池嬢拌粉”。
“我觉得上海的开放包容度很高,这样我们就不用在口味上做太多的妥协,选择思南路是因为这里距离淮海路很近,又闹中取静,算是A类商圈里的B类店面。这种店铺的性价比很高,只要产品做得足够好,就有希望获得持续稳定的大客流。”小崔说。
一个月将近8万元的店租并没有给小崔构成太大的心理压力。每到饭点,门口排起的长队给足了小崔底气。一开始,像许多的粉、面馆一样,吸引解决中午工作餐的上班族。开店三个月后,晚上的生意也有了起色,和中午达到了对半开的水平。
“说白了就是产能达到极限了,午市和晚市什么时候收摊,取决于我们每天能拌多少土豆泥。”
川卤拌粉加调味土豆泥的吃法,有川渝饮食传统的调味底蕴,也有形式上的创新。
“对啊!我们就是碳水炸弹,减肥杀手。”小崔笑着说:“粉是可以免费无限续的,我们还有11种配菜,都可以免费加,来了就是要吃饱。”眉目清秀的小崔,说起“吃饱”两个字时语气斩钉截铁,隐约可察川渝汉子与生俱来的袍哥气派。
店堂里一块“粉霸榜”非常显眼,旁边还贴着一溜奖状。目前,续粉第一名是来自江西的食客,一次续粉8碗。
来上海开店半年,小崔和家人们蜗居在小店后巷的一间狭小的民居里。而他们位于人民广场的第二家店已经开始动工装修。
“18天后就能开业了。你看思南路这家店,墙是我们自己粉刷的,所有店里的设计、门头的字样都是我们自己拿喷罐喷的,很快,也很简单,但是效果一定要出来。”
等到新店开出来,小崔透露了自己的新目标:“我要把四川的豆花加到菜单里,现在只有我会点豆卤这门技术,等我腾出手来,还想把更多的成都美食端到上海的餐桌。”
这片思南路街区,如今成为许多人心中的“碳水乐园”。而要说到对碳水的理解和演绎,少不了陕西人的一席之地。
距离池嬢拌粉26米,是一座汇聚了“子午路张记肉夹馍”“朱秀英梆梆肉”和“葫芦头泡馍”三个西安老字号的集合店。
东西正不正宗,店里四处飘散着客人的陕西口音就是最好的回答。据说子午路张记肉夹馍是每一个西安人都吃过的肉夹馍。现擀现烤的白吉馍饼子散发着小麦干爽的香气,和塞得满满当当,汁水四溢的肉丝肉块相得益彰,幻化出碳水与油脂的奏鸣曲。
无论是简简单单的一碗拌粉,还是热气腾腾一锅跷脚牛肉,或者是一席火爆炒菜,思南路上的小店日日上演着天南海北美食轮番登场的热闹戏码,到了饭点无一例外都要大排长龙。而在这条路上最初问鼎排队王称号,如今依然稳居人气一哥宝座的店,当然还是杭帮面食的名馆“复兴面王”。
上一次看到桌前用餐人,背后三双眼睛盯着餐位的紧绷局面,应该还是愚园路上临关门前的富春小笼。
一碗拌川,有近乎无限种浇头组合的可能。而真正懂得拌川的杭州老饕,或者喜欢杭帮面食的外地食客,都会坚称“下水”才是拌川的灵魂:大肠要加,腰花也少不了,猪肝是必须的。配菜则是一点韭黄、韭菜、洋葱丝,或者再加一份新鲜的冬笋,就可以展开层次清晰而丰富的鲜嫩与爽脆口感。
说起加鳝丝,倒不是平民百姓家吃不起,而是面馆里常常几十块钱只给一小把——不点总归心有不甘,毕竟家里可炒不出这番镬气与爽脆,可点了又有争当冲头之嫌,况且一份拌到面里,能不能吃出鳝丝的口感都很可疑。
许多上海人开始误以为“复兴面王”是开在复兴路上的本帮面馆,实际上人家是正宗的杭帮面馆。
在杭州的面食江湖,经营面馆38年的方家是开宗立派的存在,而复兴面王老板的手艺就得自方家的真传。
在杭州,方传面馆和复兴面王堪称片儿川和拌川领域的两大排队王,而在思南路,就可以吃到杭州一线水准的拌川,也无怪乎每天从早到晚都是一位难求。
上海人吃面的习惯,和所谓本帮面的路数,受苏南地区,尤其是苏帮面影响尤甚。
如今,任是本帮经典隽秀的“鲫鱼背”汤面拌面,还是猎奇中咸鲜香辣的脑花面开在左右,复兴面王凭借厨房火爆的现炒浇头场面,在思南路稳稳站住脚跟已有几年的时间。
这一小段思南路的饮食店,在很短的时间里形成了以街区为单位的整体气氛:门店面积控制在一定规模,品类不过于分散铺开,做好核心竞争力产品,与街区内的友商在品类上拉开差异化,成为商户之间心照不宣的共性。
在底层商业逻辑形成共识后,小店们又在食物味型和店面的风格上拉开了明显的差距,塑造着街区丰富活泼的调性,创造了颇高的美食密度与品质浓度。
在淮海路商圈,从不缺少人均消费大几百,甚至大几千的高级餐厅;而思南路形成的小店群落,可谓是成熟的商业环境中自我生长出的理想结果。毕竟,寸土寸金的商圈里,也会有打工人的存在。
食客们来自天南海北,用高品质的食物满足打工人的日常,从来是一门很有前景的生意。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