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券商看后市|快速上涨后估值仍便宜,“市场底”或已经出现
利好政策密集出台后,A股接连大涨,沪指升破3000点。市场即将告别三季度,踏入四季度交易时间,市场未来将如何表现?
澎湃新闻搜集了10家券商的观点,大部分券商认为,当前A股进入底部状态,随着“政策底”已确立,对政策的乐观期待依然会推高股市。
国泰君安证券表示,短期拉升后,对政策的乐观期待依然会推高股市,参考2019年政策态度转变的行情高度,上证估值仍有一定向上空间。
“短期货币、财政、资本市场政策连续催化,政策预期全面扭转,经济乐观预期也开始发酵,市场指数快速上台阶。当市场演绎到了经济乐观预期发酵的阶段,如果预期跑得太快,市场行情难免钝化。但不管如何,节后市场赚钱效应可能仍较强。”申万宏源证券指出。
中金公司进一步指出,辅助信号前期均已经提示A股进入底部状态,其中在估值方面,近期市场的快速上涨后估值也仍然便宜。
“后续随着财政持续发力,将有助于提振基本面预期,推动股市中级别行情逐渐展开。”海通证券称。
配置方面,成长板块开始得到多家机构的关注。中金公司便指出,中期可关注中小市值及成长风格。
“节奏方面,股市行情先拉升后轮动,先蓝筹后成长。”国泰君安证券指出。
中信证券:磨底进程提速
9月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经济形势反映决策层重视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加强逆周期调节。后续财政政策重心或向帮扶中低收入群体、提振消费升级倾斜。
会议要求“要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实施有力度的降息”,货币政策宽松力度可能加大。会议要求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政策见效时点仍需观察。会议还对提振资本市场、帮扶民营企业、稳就业作出部署。预计后续将完善免责容错机制,充分激发全社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风险管理式”降息落地后的美元已进入降息周期,改善人民币汇率预期的同时也提升了国内货币政策弹性,预计增量政策将加码,定价效率改善的A股当前的磨底进程有望提速,当前仍以红利与出海两条主线为底仓。而价格已充分反映悲观预期的港股,其反弹有望延续成为月度级别修复行情。
中金公司:A股进入底部状态
三类辅助信号前期均已经提示A股进入底部状态。估值方面,从市盈率、风险溢价等常见估值指标来看,本轮上涨之前A股估值处于全面极端低位,近期市场的快速上涨后估值也仍然便宜。截至9月27日,万得全A/创业板指/中证500市盈率分位数分别为31.9%/2.7%/14.0%,横向比较来看,A股市场估值水平也明显低于全球主要市场。股权风险溢价方面,沪深300市盈率TTM对应的股权风险溢价仍在6%左右,位于历史均值上方0.7倍标准差。此外,沪深300股息率仍超出十年期国债收益率1.1个百分点,均显示当前A股市场估值水平仍有安全边际。
资金信号方面,8-9月A股成交额一度降至4700亿元左右,对应当前自由流通市值计算的换手率在1.5%附近,表明市场前期调整较深投资者情绪过度悲观;8月底根据部分数据统计私募基金权益持仓处于48%的极低水平(历史均值为68%),产业资本和保险资金等先行加仓,大股东股票回购规模有所增加。近期随着空方力量衰减,且多数投资者仓位普遍不高,积极政策信号引发场外资金快速回补仓位,9月27日单日成交额1.5万亿元,换手率达4.2%,反映市场交易情绪火热,也为本轮上涨较快的重要因素之一。
行为信号方面,A股反弹前风格轮动较快并缺乏明确的主线,8月底以来红利全面回调,呈现典型的强势股补跌。
风格和配置上,短期非银、地产链、泛消费、破净企业等为政策直接受益领域,中期关注中小市值及成长风格,高股息可能仍显分化。
国泰君安证券:政策乐观期待依然会推高股市
展望后市,短期拉升后,对政策的乐观期待依然会推高股市;参考2019年政策态度转变的行情高度,上证估值仍有一定向上空间。权重股正在填平定价洼地,成交放大后权重搭台成长唱戏,超额收益将转向成长股。
股票价格是投资者对未来的预期,宽松的金融政策与积极的政治局会议,隐含决策者对经济形势的客观分析,对经济政策与资本市场态度迫切的转变,这是股市预期上修的关键。
理解本轮股市行情逻辑的重点并不在经济预期的大幅上修,而在于无风险利率下降推动增量资金流入,与投资者对风险前景预期的改观与风险偏好预期提升;交易特点体现为乐观者定价推高股价。
节奏方面,判断股市行情先拉升后轮动,先蓝筹后成长,行情决断在年末,看实际政策落地能否推动预期上修。
申万宏源证券:“政策底”确立
展望后市,短期货币、财政、资本市场政策连续催化,政策预期全面扭转,经济乐观预期也开始发酵,市场指数快速上台阶。当市场演绎到了经济乐观预期发酵的阶段,如果预期跑得太快,现实尚未跟上,市场行情难免钝化。届时市场上涨的节奏可能切换为强势震荡、板块主题轮动的阶段,不管如何,我们认为节后市场赚钱效应可能仍较强。
“市场底”可能已经出现,当然,美国大选结果可能影响中期行情:如果全球进行哈里斯交易,11月A股向上突破,出口链领涨。如果全球进行特朗普交易,2025年二季度可能是中期上涨行情的起点。
配置方面,指数上台阶阶段的结构,关注顺周期和科技。顺周期关注地产链、地产股,食品医疗,有色、煤炭;科技高弹性关注科创50和创50。板块轮动阶段,可重点关注2025年有景气拐点预期的方向,动力电池、科特估。此外,后续高股息可能跑输相对收益,高股息的关注点转向破净高股息利用回购、增持再贷款做市值管理。
华泰证券:政策层层加码下的行情,尚未出现明显变数
上周市场在政策层层加码下形成流畅的进攻行情,行至此时,投资者关注,第一,阶段性行情还有多少持续性及高度预期,第二,如果进一步参与,风险收益比较好的投资方向。从多重信号交叉验证来看,行情尚未出现明显变数,1)资金面,顺势-逆势-杠杆资金尚未背离,2)情绪面,风险偏好指标迅速回升但并不极致,3)历史规律,大底之后第一阶段抢筹平均行情高度和持续时间大于本轮。当前内外综合环境稍优于今年5月,弱于2023年一季度,在现有政策组合下,行情高度可参照这两个时点形成的区间。若进一步参与,建议关注低位待补涨的医药/社服/地产链等。
华安证券:市场反转预期浓烈,从报复性上涨到冷静上涨
9/24新政、9/26新基调极大提振经济和投资信心,市场风险偏好大幅抬升、反转预期浓烈,上涨动能充足。在政策积极定调后,后续短期观察的重点在于财政政策跟进的速度尤其是力度,这决定了当下报复性上涨行情的爆发力,而决定本轮反转行情的时间和空间更重要的在于经济基本面能否及时积极反馈。整体而言,10月市场中枢有望继续上移,但行情的上涨将从报复性转变为更冷静。
展望10月配置格局,近期滞涨有补涨可能且有景气政策支撑的方向更值得重视。第一条主线是有景气或政策支撑,且有望受益扩散和滞涨补涨的其他消费,包括家电、汽车、医药、农牧。第二条主线是宏微观流动性改善、催化剂频现、三季报业绩有望超预期的成长板块,包括电子、电新、通信、军工。
招商证券:指数级别反弹后,市场或出现2-3个月的结构性行情
指数级别的反弹出现通常较为突然,速度较快,经常出现第一时间反应不过来,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不过,一般而言,指数级别反弹吸引资金流入后,后续市场会出现2-3个月的结构性行情,而且这种结构性行情一定是存在一条清晰的主线进行引领。复盘过去五轮指数级别反弹后,市场选择主线的思路,无外乎从政策催化、宏观趋势、产业趋势和增量资金方向四个角度考量。
从政策催化的角度,聚焦房地产及地产链、政府开支可能发力的方向;从产业趋势的角度,聚焦智能化大趋势下的新质生产力的方向;从宏观趋势的角度,目前美联储进入降息周期是最重要的宏观因子,利好中国核心资产;从增量资金的角度,目前沪深300ETF、中证A50ETF、创业板ETF、科创类ETF和即将上市的中证A500的是目前重要的主力增量资金,这几个ETF都是偏行业龙头的思路,利好大盘成长,行业龙头。
国投证券:若内因诱发双底反弹定价核心,对A股定价形成持续利好
国投证券认为理解当前双底反弹定价核心是需要去明确这一系列政策利好背后到底是内因还是外因导致。当前阶段内因和外因是核心区别点在于内因关注财政政策后续是否呈现明显发力。如果是内因诱发,那这种转向对于A股定价将形成持续的大利好,回调即是机会,预计A股会比港股更强,先大盘成长创业板指最佳,后小盘成长中证1000指数,内需的超跌反弹不仅会持续而且是主旋律;如果是外因,更多是基于适应外部环境转变作出适当调整,大框架若没变化,那么预计港股比A股强,结构上成长依然也会强于价值。
当然,若缺乏后续财政政策明显发力,核心驱动力仅仅伴随风险偏好和资金面修复,盈利底的出现存在明显滞后,那么本轮双底后反弹就要做好波动反复运动式修复的思想准备。
海通证券:中级行情启动条件已具备
本次A股放量大涨,主要是受益于前期宏观环境转弱下A股底部逐渐明确,以及本周政策积极转向。截至9月20日,从估值、破净率、风险溢价、股债收益比等多个指标来看,市场风险偏好和情绪已经处在大的底部区域。9月24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打出“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组合拳,在货币、地产、股市等方面同时发力,极大地提振了消费者信心。目前宏观基本面仍受地产消费拖累,后续随着财政持续发力,将有助于提振基本面预期,推动股市中级别行情逐渐展开。
行业层面,当前地产、消费、医药行业估值和基金配置力度已处于历史低位,并且地产、消费领域是近期政策发力的重点。因此,在财政发力背景下地产、消费、医药等领域基本面有望逐渐改善,或成为中级别行情中的主线。
华西证券:积极情绪仍有支撑
从924国新办新闻发布会到926政治局会议,可以看到政策的全面发力,风险资产明显受到提振,股票市场流动性大幅改善。本次A股放量收复3000点,与2月初的市场形成了“双底”支撑。
回顾上一轮中级别的行情,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目前仅处于行情启动的1.0阶段,估值和风险偏好是核心影响因素。926政治局会议定调后,后续各部委增量落实举措将陆续出台,政策将步入一段“蜜月期”,落地阶段积极情绪仍有支撑。
配置方面,可关注受益于政策发力的大消费、优质成长(智能驾驶、人工智能)、重组并购等主题。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