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投资收益显著回升,看这家百年民族保险央企如何蓄势待发
子弹财经
魏寒
闪电
倩倩
颂文
日前,中国太平披露了2024年全年业绩报告,三大核心指标全面向好——资产总额突破1.73万亿港元,创历史新高,14.9%的增速较2023年显著提升;太平人寿新业务价值重回百亿台阶,132.16亿元同样创新高,同比增长94.2%;投资端的总投资收益额大幅增长98.2%至665.43亿港元,总投资收益率同比显著上升1.91个百分点至4.57%。
面对这样一份成绩单,中国太平管理层表示,这是“近年来最好的经营业绩”。东吴证券发布研报称,业绩有望持续高增,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国金证券、中信建投等多家机构的研报,都关注到了中国太平2024年投资端的稳健表现。
穿越波动、创造价值,中国太平是如何修炼出这一份投资成绩?
1、磨砺投研实力见成效
2024年报显示,中国太平的集团内保险资金总投资收益从2023年的335.66亿港元,大幅增长98.2%至665.43亿港元。
投资收益,是总资产和收益率的乘积。也正是这两项关键因子指标双双提升,共同提振了中国太平的投资表现。
其一,险资资产稳稳增长。2024年,中国太平集团内保险资金资产从1.35万亿港元攀升至1.56万亿港元,同比增幅15.8%。
其二,总投资收益率提升,投资“赚钱效应”增强,发挥了乘数效应。该指标从2023年的2.66%,提升至2024年的4.57%。
中国太平是如何实现收益率提升的?财报里的数据揭示了答案。
首先,2024年中国太平优化了固收类和权益类的占比,固收类占比总体提升,捕捉到“债牛”行情。在固收类产品里,调高了债券的占比、压降了债权产品的占比。。
中信建投在研报中分析,在固收投资上,为了应对境内利率下行的挑战,近几年中国太平持续择利率高点,加大长久期债券配置。权益投资领域,公司选择高股息策略,兼顾科技成长标的,追求长期超额收益。
其次,风控保持在高水平。中国太平99.9%的债券投资指向高信用等级的AAA级别债券、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债权类金融产品也保持在高评级,其中房地产债权产品投资比例压降至0.9%,较上年末降低0.5个百分点。
最后,权益类的投资表现跑赢港股大市。全年中国太平持有的港股综合投资收益率为27.66%,高于恒生含息指数4.73个百分点。
国金证券在研报里指出,中国太平资产端权益弹性充足,在维持“买入”评级的同时,建议关注权益市场上行给中国太平带来的阶段性趋势行情。
中国太平加强投资能力建设、提升投研能力功不可没。围绕服务国家战略、顺应大趋势而为,更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2、服务国家战略展身手
透视中国太平的投资方向,处处可见其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展开的布局。
比如,作为中国唯一一家管理总部设在境外的中管金融企业,中国太平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保险产品创新、区域投资上打造特色并持续发力。
2024年财报显示,中国太平在大湾区实现保费收入601.65亿港元,当年末在区域范围内服务超700万有效个人客户、近15万家团体客户。在产品创新上,聚焦“跨境保障”发布中国内地、中国香港、新加坡三地跨境协同产品“传世共享”,承保三地跨境车3.9万辆,同比增长22.7%,在这一细分领域巩固了领先地位。投资端,2024年末在大湾区的存量投资规模达1245亿港元,较2023年末增长43.1%。具体项目如承接运营横琴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出租率提升至77.7%,产业聚集效应显现。
再比如,中国太平依托自身定位优势,加速国际化布局,以服务国家战略。2024年,太平印尼的保险服务业务增速达到34.8%,有望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中资企业。太平卢森堡、迪拜代表处也顺利开业,其中卢森堡公司已经实现首年签单,欧洲布局突破,也将进一步为当地中资企业提供金融赋能。
另一个中国太平打造鲜明特色、体现出战略纵深的领域,就是顺应国家“银发经济”政策号召而推出的养老金融服务。
目前中国太平是养老行业内采用“重+轻资产模式”布局康养社区的标杆企业。2024年财报显示,公司的自营和合作项目均取得成效。自营项目方面,成都芙蓉人家、北京玉兰人家正式开业后,中国太平五大自持自营康养社区全部投入运营。合作项目方面,“自有+三方”模式社区已经达到76家,覆盖到26个省份、62个城市。
政策正在着力引导发展养老保险三支柱。2024年12月,央行、金监总局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中国式养老事业 服务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大力发展养老保险一、二、三支柱,引导金融机构扩大养老领域信贷投放。
紧贴这一政策号召,中国太平的养老金融保险产品在2024年不断创新发展。全年来看,公司第二支柱年金基金资产净增660.88亿港元,同比增长9.6%;第三支柱业务亦有长足进步,商业养老金新增缴费251.26亿港元,个人养老金保费收入增长72.6%。
据每日经济新闻2024年12月统计,从在售产品数量看,太平养老的产品数量丰富、是当时统计的四家养老险公司里最多的一家。截至2024年11月,太平养老的个人养老金开户数约3.4万户、保费规模超3亿元,户均缴费近万元。
诸如上述围绕国家战略而布局的案例还有更多,这既体现中国太平的社会责任担当,也积蓄着未来释放协同势能的潜力。
3、协同效应赋能前行路
展望前路,三方面的协同效应,为中国太平的加速发展积蓄着更多势能。
从基础来看,保费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将会和投资端相辅相成、协同增长。2024年,太平人寿NBV创历史新高,新业务价值率同比提升16.6个百分点,达到32.5%。
机构关注到2025年中国太平仍将聚焦负债结构优化,渠道升级,全面推进分红险转型。招商证券研报指出,全年银保渠道的价值贡献超三分之一,可比口径下NBV同比增长400.2%。分红险转型势头还在持续。2025年1—2月,中国太平个险和银保渠道的分红险占比分别为98.9%和88.6%,产品结构显著优于同业。
长远来看,分红险占比提升能够降低保费端成本,为中国太平长期估值水平的抬升打开空间。
从投资端的布局来看,中国太平围绕和保险息息相关的医疗、健康、养老等行业投资落子,有望促进保险-投资-生态圈的循环发展,进而形成势能。
深挖前文提到的打通保险和养老服务资源,是中国太平着力打造的“保险+医康养”生态布局全景。在医疗领域,据《经济日报》2025年3月报道,太平人寿与圆和医疗、上海太平康复医院、莱佛士医疗等机构深度合作,2024年医疗大健康基金新增投资5.76亿元,累计投资达到18.55亿元,在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等领域的资源持续拓展。
“享老有社区、照护有资源、服务有平台、支付有保险”——这样的生态形成闭环后,有望显著释放协同发展势能,给业务和投资板块注入增量。潜力苗头已经在财报中体现。中国太平公布“境内交叉销售”指标显示,2024年贡献保费91.54亿港元、同比增长18.6%。另外,多样的业务分布还有助于分散集团经营风险,进一步促进企业行稳致远。
从宏观视角来看,政策也在持续为投资端的多元化配置铺路,给中国太平的“工具箱”注入更多风险管理选项,这是政策背景和企业能力的协同。
3月上旬,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批复太平人寿、中国人寿等五家保险公司开展长期投资改革试点,规模为600亿元,险资作为“耐心资本”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这一动态受到整个市场和金融行业的瞩目。黄金投资方面,险资投资黄金业务试点在2025年2月正式启航,十家试点保险公司里,太平人寿位列其中。未来中国太平将有更多抓手,来发挥其投研实力、做好风险管理,也有更多渠道和方式来进一步服务国家战略。
放在更广阔的时代叙事背景里,未来居民对保险、养老和多元金融的需求将保持旺盛,中国太平丰富的产品、创新的服务已在伺机捕捉这个趋势性红利。紧贴服务国家战略、前瞻的资本布局、投研能力精进,更有望让中国太平的投资端与保费端系统性联动增长,让这艘已经行驶了近百年的大船,继续稳健航向更宽广的未来。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猜您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