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市场独占期与定价政策变革或激发中国医药二次创新浪潮

2023-05-18 13:08 作者:苏婉蓉 来源:证券之星   阅读量:5736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朱萍 实习生 刘凌云 北京报道

“用短期眼光看,生物医药产业在经历寒冬,但从长远来看,这是一个永远的朝阳产业。”近日,在第三届红杉全球医疗健康产业峰会上,清华大学药学院药品监管科学研究院院长杨悦表示,所谓的资本热潮与寒冬,都是与政策密切相关的。

对于创新药来说,如何才能更早实现盈利?杨悦用“净现值模型”评估创新药价值,并表示投资回报受到产品价值界定、临床试验效率、市场独占期和定价四大因素影响。“下一个可能会激发投资热潮的就是创新药‘市场独占期’和医保价格谈判政策的变化。”按照国际惯例,独占期越长,自主定价空间越大,盈利时间越能提前。而创新药一经谈判,价格可能很快就下去,相当于药品“独占期”提前到来,杨悦建议对产品价值进行初始分类,调整创新药医保谈判定价逻辑,完善创新药医保准入制度,给予创新药一定的价格保护期。

另一方面,张芳宁指出目前中国创新药企在国际化、医保、前端创新能力、企业组织等方面仍有待发展,并给予“出海”建议。首先要深度学习欧美监管体系以制定更好的临床研发战略,过去有些公司已经交了一部分学费。其次要能在当地建立团队,推进企业工作。“走向国际化的第一步往往是能否在欧美或者中国以外市场,高质量满足当地监管机构注册需求、审批需求,开展临床试验。这方面中国还有一些路要走。”

独占期与定价问题

杨悦用一组数据呈现了中国药企在数量、质量上的飞速成长:截至2022年8月15日,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存续和在业的企业共20202家,每年新增的创新企业数量基本在百家以上,企业上市率为2.6%,其中A股企业共有149家。2022年10月国家医保局提案答复的函指出,2019年-2021年,共有194家医药企业通过首发和再融资合计3104.1亿元,利用资本市场夯实资金实力,实现创新药企跨越式发展。此外,本土药企IND申请数量、NDA批准数量逐渐赶超跨国药企在华数量,研发投入不断增长。从一项针对欧盟的全球2500强研发投入公司排名来看,2014年中国仅有19家医药与生物制造企业入榜。到2022年,这一数量达到79家,且有4家进入医药与生物制造领域TOP50。

杨悦总结称,自2015年药审改革以来,我国的创新药蓬勃发展,改变了以往以仿制药为主的研发和产业发展逻辑,向着原始创新的方向发展,目标是在2030年建成制药强国。

然而近来,一二级医药市场倍感压力,生物医药行业投融资频率、IPO数量都有所下降。有数据显示,在经历2022年融资断崖式下跌之后,今年一季度,国内生物医药领域融资再度同比下跌57%。2023年第一季度,按照申万医药生物行业分类,A股有6家公司成功上市,此前2022年、2021年第一季度分别有16家、12家公司成功上市。当下医疗健康整体的投资节奏是放缓的,部分创新药企上市后盈利能力和研发进展不足,出现破发、估值回调的现象。

杨悦也谈到,创新药企发展至今,受自身、政策、资本等层面影响,也出现了一些结构性问题,强调如何从投资角度评价创新药的价值,并从政策生态的未来发展方向上判断影响创新药价值的变量,成为政策制定者、创新药企、投资机构需要去关注的重点。

杨悦用“净现值模型”评估创新药价值。所谓净现值可理解为获利预期,在产品上市前,其累计净现值是负数,并随着研发周期越长,负值会越来越大。随着产品上市后的商业化,累计净现值负值逐渐减少。当投入与产出达到零界点后,就意味着产品开始盈利。但不是所有药品都能实现盈利。如何才能达到零界点并实现盈利呢?杨悦表示投资回报受到产品价值界定、临床试验效率、市场独占期和定价四大因素影响。

杨悦解释称,所谓独占期是指新药获得批准后的一段时间内,该药物的生产和销售由持有相关专利的公司独家拥有,按照国际惯例,独占期越长,自主定价空间越大,投资收回成本的时间就会越短。但国内对“独占期”存在错误理解,认为其会影响后续同技术赛道的产品上市。事实并非如此,各个国家对创新药的“独占期”有差异化设计,美国鼓励的是原始创新,欧盟、日韩鼓励的是改良型创新。

对产业来说,以“独占期”为核心的拉动型激励是最大的激励。杨悦通过对中国创新药政策与创业生态的观察,将激励政策分为推动型和拉动型两种,前者是一种保障性奖励,包括了基础研究创新基金、临床试验资助、税收抵扣等,可以让前期投资得到弥补,但是没有未来获利的想象空间。后者则以市场独占期为核心,包括了数据保护、市场独占保护、罕见儿科疾病用药的优先审评、医保支付和市场承诺等,有很大的获利想象空间。

而如何给予创新药一定的市场独占期,相关的政策已在酝酿中。2022年5月,国家药监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已提出了罕见病、儿科用药等给予市场独占期规定。杨悦认为,“独占期”一旦正式写入《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会对创新药产业和创新药研发产生第二次重要的再激励。

杨悦称,所谓的资本热潮与寒冬,都是政策引发的。杨悦指出当前我国的临床试验管理还在规范中,缺乏对产品价值的初始分类,是同类首创,还是同类最佳(best-in-class),而这会导致前期“一窝蜂”投资项目,并关系到后续药品定价。记者注意到,国内有不少对创新药定价问题的呼吁。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和开发工作委员会执行总裁康韦指出创新药发展是一个生态系统,包括审批审批、定价、支付、可及性、用药安全等多个环节,目前定价问题仍待商榷,以国谈创新药为例,目前在定价和支付方面,国谈药品价格压力大,高价值创新药难进医保。

“创新药一经谈判,价格可能很快就下去,相当于药品‘独占期’提前到来,反而不利于药品获得合理回报建议,应该调整创新药医保谈判定价逻辑,给予创新药价格保护期,在没有仿制药或者同类药物进入市场时,让其定价机制有一定的灵活性。“杨悦认为,目前药品审评审批政策还有改革空间,相信下一个可能会激发投资热潮的或者证券市场的就是“独占期”和医保价格谈判政策的变化。

展望未来创新药企发展,张芳宁则指出可能在产出上出现三类创新。一类是可支付型的创新。绝大多数Fastfollow模式药企可能通过价格调动触达更广阔的病人;另外两类分别为突破型的创新和技术平台及人工智能研发创新。

出海追赶国际化

杨悦表示从短期看,生物医药行业在经历寒冬,但从长远看,这是一个永远的朝阳产业,既是我国优先发展的战略性产业,也是国际战略的必争之地,美国、欧洲、日本都是如此。而国际竞争中,作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中国在创新药方面还有很大发展空间。恒瑞医药年报指出,2021年我国创新药市场规模仅占整体医药市场规模的11%,相比欧美还有较大差距。

张芳宁指出过去中国创新药研发更多沿着FastFollow的方向,同质化内卷竞争激烈。据行业媒体分析认为,“Fastfollow”是站在了“FirstinClass”的“巨人的肩膀”上,成药性更高、风险相对降低、研发周期随之变短,但如今国内已陷入严重内卷。以PD-1市场为例,自2018年,BMS、默沙东、君实生物、信达生物、恒瑞医药、百济神州等研发的产品先后被中国药监局批准上市,共同抢夺国内市场。业内分析指出,创新药研发是医药行业公认的“烧钱”赛道,销售规模过小,会影响到药物回报。

“只停留在中国市场不足以将创新产品价值最大化,已成为业内共识,无论Biotech还是Biopharma企业,产品管线布局都要考虑国际化路径。出海已由‘选择题’变为了‘必答题’,而这道‘必答题’上,中国医药创新在‘向外突围’。数据显示,单看‘海外授权产品’占比,自2020年中国创新药占比一直处于上升趋势,目前已超过60%。“回顾审评审批制度改革,杨悦也指出中国的药品监管持续地国际化,并在IND申报数量、NDA批准数量、Ramp;D投入上,加速追赶国际水平。

但同时张芳宁也强调,目前中国创新药企在国际化、医保、前端创新能力、企业组织等方面仍有待发展。尽管百济神州、Legend有创新药顺利上市,商业化前景可喜,但真正与全球监管体系以及医疗体系相融合的案例还是少数,发展成为国际化企业和组织的案例也屈指可数。

杨悦也指出,尽管中国药企排名不断上升,但与跨国药企排名相比差距明显,榜单的TOP50和TOP100名单中,美国企业分别有约20家、45家,但2019年以前中国没有企业进入TOP50,不到5家企业入围TOP100。

就创新药企如何更好解决产品布局和商业化问题,张芳宁建议,企业要基于未来商业价值、企业资本及竞争优势、能力布局深度问题以及风险把控能力进行综合判断;基于产品布局、所在的适应证大小、商业团队及规模需求等综合考量,提前思考商业化实现途径。

如何才能让创新药企的产品顺利“出海”?张芳宁表示,“出海”首先要深度学习欧美监管体系,了解游戏规则,借鉴其他国家企业经验,以制定更好的临床研发战略,过去有些公司已经交了一部分学费。其次要能在当地建立团队,推进企业工作。

杨悦也表示ICH指导原则E系列中的E8R1将于今年7月31日转化应用,会对国内临床试验整体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尤其是临床试验方案设计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需要提前准备临床试验管理的规范化和灵活性,关注支持批准上市的关键性临床试验证据要求的变化,跟国际规则接轨。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猜您喜欢

图文推荐